校準液是儀器校準的“標準尺”,通過其已知的精確濃度或參數值,幫助儀器(如pH計、電導率儀、離子色譜儀等)校正測量偏差,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。正確使用校準液是儀器校準的核心環節,操作不當可能導致校準無效甚至儀器損壞。掌握科學的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,是保障校準質量的關鍵。
一、操作前準備:環境與材料的“基礎保障”
1.環境要求:校準需在溫度穩定(通常為20-25℃,避免溫度波動影響校準液性質)、濕度適中(≤80%,防止潮濕腐蝕儀器或校準液容器)、無振動與電磁干擾的環境中進行。例如,pH計校準對溫度敏感,若環境溫度偏離25℃,需使用溫度補償功能或等待儀器自動適應。
2.校準液選擇:根據儀器類型與測量范圍選擇匹配的校準液。如pH計需選用pH標準緩沖液(常見有pH4.01、pH6.86、pH9.18),電導率儀需用特定電導率值的標準溶液(如1413μS/cm、12.88mS/cm),且校準液的濃度/參數值應在儀器量程范圍內(避免使用超出量程的高濃度液導致傳感器過載)。
3.儀器與容器檢查:確保儀器電極(如pH電極、離子選擇性電極)清潔無污染(用去離子水沖洗并擦干),校準液容器為干凈、密封的試劑瓶(避免使用塑料容器盛放易與塑料反應的校準液,如某些金屬離子溶液需用玻璃瓶)。檢查校準液有效期(過期溶液可能因成分分解導致濃度不準)。
二、操作步驟:規范流程確保校準精準
1.儀器預熱與初始化:接通儀器電源,預熱15-30分鐘(使傳感器達到穩定工作狀態),部分儀器需進行零點校準或空白校準(如電導率儀測量去離子水確認初始值)。
2.校準液注入與電極浸泡:用干凈移液管或滴管吸取適量校準液(避免污染溶液),緩慢注入校準杯(或直接將電極浸入校準液中),確保電極敏感膜全部浸沒(如pH電極的玻璃膜需與溶液充分接觸,無氣泡附著)。對于多參數校準(如pH計需校準兩點或三點),按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進行(如先pH4.01,再pH6.86,較后pH9.18)。
3.讀數穩定與參數記錄:等待儀器讀數穩定(通常為1-2分鐘,觀察數值不再明顯波動),記錄校準液對應的儀器顯示值。若顯示值與校準液標準值偏差超過允許范圍(如pH計偏差>±0.02,電導率儀偏差>±1%),需調整儀器校準旋鈕或通過菜單輸入標準值進行自動校準。

4.多校準點驗證:完成單點校準后(如僅需一點校準的簡單儀器),需進行多點校準驗證(如pH計的第二點或第三點校準),確保儀器在整個量程范圍內的線性度良好。若多點校準偏差均符合要求,則校準完成;否則需重新檢查電極或校準液。
三、注意事項:細節決定校準成敗
•避免交叉污染:不同校準液(如pH4.01與pH9.18)的移液工具需分開使用(用后用相應校準液沖洗或更換移液管),防止溶液混合導致濃度變化。
•電極維護:校準后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,并用濾紙輕輕吸干(禁止擦拭,避免劃傷敏感膜),再浸泡在對應的保存液中(如pH電極浸泡在3mol/L KCl溶液中)。
•校準液保存:校準液需密封避光保存(如pH緩沖液避免接觸空氣導致二氧化碳溶入,影響pH值),使用后立即蓋緊瓶蓋,避免溶液揮發或吸收雜質。
•定期校準:儀器需根據使用頻率定期校準(如每天使用的pH計需每次使用前校準,偶爾使用的儀器每周校準一次),并記錄校準時間、校準液型號與校準結果,便于追溯與問題排查。
正確使用校準液進行儀器校準,是一個“環境適配-操作規范-細節把控”的系統過程。從校準前的準備到操作中的嚴謹流程,再到使用后的電極維護,每一個環節的嚴格執行,都是保障儀器測量準確性的基石。只有將規范操作內化為習慣,才能讓校準液真正成為儀器精準測量的“守護者”。